详细内容

m6米乐官网app登录青岛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思考

发布时间:2024-09-17 11:49:44 来源:M6米乐最新下载地址 作者:米乐m6登录米乐平台

  新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双碳”战略背景下,更大范围、更积极地推进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各个地区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青岛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完善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建立新能源产业项目库、壮大新能源发展主体、搭建要素保障平台的对策建议。

  对应国家、省新能源产业分类,全面摸底青岛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目前全市新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氢能生产利用、储能、核能配套利用等产业。一方面,从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来看,截至2023年上半年,青岛市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到449.2万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413.5万千瓦),其中:光伏发电装机240.3万千瓦、风电装机173.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5.4万千瓦。另一方面,从新能源发电量来看,2022年,青岛市新能源发电量36.7亿千瓦时,占全市发电量的18.7%。另外,从新能源产业链配套企业看,主要集中在风电、氢能相关装备制造领域,现有企业30余家,年产值约150亿元。

  (一)风电产业情况。目前,青岛市已建成大唐青岛风电场、华润胶州风电场、华能即墨丰城风电场、大唐平度新河风电场等重点项目。截至2023年上半年,青岛市风电装机173.5万千瓦,占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的38.6%。按照山东省海上风电统一规划、统一风能资源配置、统一开发建设的要求,青岛市重点发展远海海上风电,深远海海上风电预选址已被纳入山东省海上风电布局,规划总装机容量600万千瓦。

  (二)光伏产业情况。目前,青岛市已建成即墨太阳能小镇农业科技大棚光伏电站、中节能普东农业科技大棚光伏电站等重点项目和一批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截至2023年上半年,青岛市光伏发电装机240.3万千瓦,占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的53.5%。屋顶光伏方面,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胶州、莱西纳入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海上光伏方面,青岛市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规划装机容量250万千瓦、漂浮式海上光伏规划装机容量480万千瓦。

  (三)生物质产业情况。生物质发电主要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和垃圾焚烧发电,青岛市建成西海岸生物质热电、西海岸恒源热电生物质能源热电联产、小涧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截至2022年上半年,青岛市生物质发电装机35.4万千瓦,占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的7.9%。当前,生物质发电综合开发成本相对较高,电价不具有优势,利润主要依靠财政补贴。

  (四)氢能储能产业情况。2020年青岛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0)》,成为山东省氢能产业“两大高地”之一,经过孵化培育,青岛市已形成李沧区和西海岸新区“双核”发展模式,当前正以高质量创新打造“东方氢岛”。储能产业处于刚起步阶段,主要分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等3个方面。青岛市电网侧主要以集中式光伏配建项目、多能互补示范项目为主,用户侧储能项目主要以新能源汽车及电池企业自建储能项目、充电设施企业及场站配套项目为主。

  新能源产业是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十强”产业之一,虽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关键领域有所突破、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但在“十强”产业中的占比依然较低,2022年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只有48家,仍存在可持续发展空间不足、产业实力偏弱、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等明显的短板和问题,制约着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

  一是规模化开发面临多重制约。青岛市作为沿海重要旅游城市,受土地、生态保护红线等因素制约和国家、省相关政策调整,在风电和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方面以分散式为主、集中式较少,可发展潜力不足。比如,在海上风电领域,受近海港口航线、军事设施、生态保护等多方面条件限制,青岛市不具备大规模发展近海海上风电的条件,只能发展深远海海上风电,需要争取将预选址纳入国家规划,并与部队、海洋/海事(国家海洋局或国家海事局)等多部门沟通,短时间内实现开发难度较大。

  二是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还不完善。青岛市电力系统主要依靠省内电网来电保障为主,缺少常规水电、燃机、电化学储能等资源。近年来,随着国家、山东省对可再生能源消纳不断提高要求和风电、光伏发电的快速增长,2022年,青岛市新能源发电量36.7亿千瓦时,增长10.1%,占全市发电总量的比重为18.7%,其中风力发电量增长3.8%,垃圾焚烧发电量增长6.3%,太阳能发电量增长315.8%。但是,与新能源发电量增长相对应的是新能源消纳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2021年,山东省按权重分配至青岛市消纳量21.3亿千瓦时,低于全市发电量,表现出青岛市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方面差距明显。

  三是头部企业带动能力弱,缺少产业配套。2021年青岛市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达到13.7%,新能源发展规模虽大幅提升,但相关产业链并不完善,装备本地化率低、关联度不够,且大部分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下游,附加值不高。具体细分领域来看,风电主要集中在配套类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领域,缺乏海上风电整机等核心设备类企业,引入的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等项目仍以组装为主,设计研发等核心技术尚未真正落地,企业数量和发展规模明显低于沿海先进城市。在储能应用的锂电企业之间、产品之间、上下游之间同样存在关联度不够、关键部件依靠外地配套的问题,比如西海岸力神(青岛)新能源的负极材料由广东凯金新能源供应,电解液由广州天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供应,隔膜由上海恩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供应。

  (一)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立足青岛资源禀赋和国家政策导向,“十四五”期间,聚焦远海风电、近海光伏和氢能储能三大方向,统筹发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结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和新能源各领域存在问题,对标新能源发展示范城市,开展新能源发展专项研究,明确新能源发展重点领域、目标任务、实施路径、重点举措。开展海上风电发展研究,确定青岛市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海上风力发电电价补贴政策。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围绕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布局规划等研究出台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二)建立产业项目库,推进新能源产业“建链”“补链”。进一步摸清各区市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情况,以编制落实“七网”基础设施行动计划为契机,建立全市新能源产业项目库,压实责任、调度推进、夯实基础。开展“双联一扶一提升”活动,统筹项目审批备案、技术指导、要素供给等事项,梳理企业名录,绘制新能源汽车、风电、氢能等重点领域产业链图谱,明确补链强链的关键节点,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衔接。

  (三)统筹产业布局,创新新能源发展方式。统筹现有新能源项目和产业布局,推动各类生产要素快速聚集、高效整合,形成布局合理、各有侧重、互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新能源开发领域,在即墨区和西海岸新区海域布局近海光伏项目,在西海岸新区远海海域布局远海风电和远海光伏项目,在胶州、莱西和西海岸新区统筹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装备制造领域,在胶州市、西海岸新区、即墨区加快布局建设风电、光伏领域装备制造企业,完善产业链条。落实振兴实体经济三年行动方案,在李沧区、西海岸新区谋划氢能综合产业园区,推进氢燃料电池公交示范线、氢燃料电池港口机械应用,建设加氢基础设施。

  (四)聚焦重点领域,壮大新能源发展主体。坚持“市场+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项目纳入国 家、山东省相关规划,在建设条件优越的区域连片化规模化开发,形成吸引新能源产业投资的聚集地。用好现有产业基础,积极争取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纳入省窗口指导,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结合国家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提前规划研究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水淡化制氢等融合发展,培育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和相关产业企业,打造综合性海上风电基地。

  (五)搭建要素保障平台,着力开展产业招引对接。争取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改革委支持,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探索利用地方专项债券支持新能源发展,充分利用新旧动能转换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依托“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等国家级展会,建立新能源项目推介常态化机制,会同商务、工信、科技等部门,进一步梳理新能源企业目录,与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中石化等央企保持密切联系,加大招引走访力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多渠道开展项目对接。

  近年来,青岛市新能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新能源发电装机占全市发电总装机近半。但也存在规模化发展受限,本地消纳能力不足,产业配套不齐全等问题。建议通过完善新能源产业政策体系、建立新能源产业项目库、壮大新能源发展主体、搭建要素保障平台等方面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青岛市打造海陆光伏并重、远海风电突破、氢能储能协同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体系。(作者:张帅 李伟娜 庞川)

  中机院起源于产业竞争情报监测,发展壮大于产业规划咨询,成名于国家级新城新区规划全链咨询。专注于产业及产业园区大数据、咨询、规划、设计、招商、运营托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m6米乐官网app登录 上一篇:稳供给、促发展 能源安全保供把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下一篇:人民要论:构建综合能源系统